【吳哥窟】曼陀羅的午後

>> 2006年5月23日 星期二



這一刻,


空氣被凝住了。


風也停下來。


雲也不再飄。


時間在這一刻失去了流向。


我再也聽不到任何的聲音。


在這個曼陀羅的午後,


因為美,


使我失了神。





如果不是出發前看了一大堆的書,我想我一定以為這個是吳哥時期的人工湖吧。不過其實這個規模極大的"湖"只是吳哥窟的護城河而已。





這個人工方式引水而成的護城河寬度達190公尺,即使在旱季依然水波蕩漾,據說平均有5公尺之深。


而在中間有一條長475公尺寛9.5公尺的引道直達吳哥窟。在引道的兩旁都有能親水的梯階。


一般相信河的目的不是為著防衛,而是要營造出吳哥窟的高塔所象徵印度教中的須彌山(Meru)在宇宙初創時,從水的混沌中浮現的情形。



周達觀的報告中有提到當時男男女女都在河中沐浴,大家裸裎相見,這令當時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周達觀真是大為吃驚。


「不分男女,皆裸形入池。」


「脫去所纒之布而入水。會聚於河者動以千數,雖府第婦女亦預焉,略不以為恥。」


--- 引自「真臘風土記」


我坐在tuktuk上迎著微風進發,讓自己的心情先平伏下來,靜靜地等待著隨著親眼目暏吳哥窟所帶來的震撼。


吳哥窟(Angkor Wat),建於1112-1201年,建造者是蘇利耶拔摩二世(Suryavarman
II)
,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毗濕奴神(Visnhu)Angkor直譯的意思是「聖潔的城」,而
Wat
的意思就是 「寺」、「廟宇」。所以其實吳哥窟的意思是 城中的廟。並不是一般中文意思中石窟的窟。




在護城河的路上看見兩個騎著單車的天真小孩


蘇利耶拔摩二世(Suryavarman
II)是位驍勇善戰的高棉王,於1113年即位,人稱太陽王 (
蘇利耶 Surya ---
印度教的太陽神),他積極開拓領土,使高棉國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。


而且蘇利耶拔摩二世創建了最大的印度教神殿,顯示出與對岸的印尼所建的婆羅浮屠分庭抗禮的決心。


吳哥窟是廟宇也是陵墓,是蘇利耶拔摩二世為自己修建的陵寢。


印度教相信人間的皇帝是天神毗濕奴的化身,死後便要回到須彌山,與毗濕奴合而為一。



第一個台階的入口門塔第一個台階的入口門塔





經過一條長達475公尺寬9.5公尺的石板大道,引領我到達了第一個門塔,也就進入了吳哥窟的第一個台階,那條特長的引道,使得整個建築空間感驟增,而往後一道又一道的門彷彿讓人們雜念一層層地褪去,朝著信仰的方向,去到達曼陀羅的世界。






在城門的兩邊是獨立的迴廊,由於迴廊都有頂部履蓋,使得內裡的壁畫能避免日照及風吹雨淋而可以完整的保留下來。



門塔總共有三個平行的入口,橫向寬度為235公尺與475公尺長的走廟,形成了強烈的「空間」感覺。那種「空」的感覺間接地襯起吳哥窟的壯觀。





門塔兩邊的壁畫迴廊,其規模之大,相對於8百年後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仍絲毫不遜色門塔兩邊的壁畫迴廊,其規模之大,相對於8百年後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仍絲毫不遜色


在經過第一層台階的兩側,分別有兩座獨立建築物。在經過第一層台階的兩側,分別有兩座獨立建築物。





我隔天在這裡等待著日出的時候,看到一個印度女生坐在石階上專心一致地看書。當我回來後再看其它網站的相片,發現一張距離我看到她那天十天後拍的照片。我竟然再次發現她出現在同一個石階上。相片中的她還是在默默地看書。



或許她在尋找著印度教的真義?在不一樣的時空下,去感受著一千一百多年前,自己的國教所帶來的信仰是多麼的偉大。使得她必須要回到那個一千一百多年前藏滿著印度教古籍的地方,再次感受著當時的景況。



現在雖然建築物已人去樓空,卻成了一個小孩子們最愛的迷宮。



我隔天在這裡等待著日出的時候,看到一個印度女生坐在石階上專心一致地看書。當我回來後再看其它網站的相片,發現一張距離我看到她那天十天後拍的照片。我竟然再次發現她出現在同一個石階上。相片中的她還是在默默地看書。



或許她在尋找著印度教的真義?在不一樣的時空下,去感受著一千一百多年前,自己的國教所帶來的信仰是多麼的偉大。使得她必須要回到那個一千一百多年前藏滿著印度教古籍的地方,再次感受著當時的景況。


現在雖然建築物已人去樓空,卻成了一個小孩子們最愛的迷宮。






這一刻,


空氣被凝住了。


風也停下來。


雲也不再飄。


時間在這一刻失去了流向。


我再也聽不到任何的聲音。


在這個曼陀羅的午後,


因為美,


使我失了神。



縱使在出發前看了五本關於吳哥窟的書,也看過各式各樣的報導,不同角度不同時份的吳哥窟相片,更熟知關於吳哥窟的每個數字。高67公尺,佔地88萬平方米,內側圍牆周長5.6公里。但這裡的一切,在當你親眼看見那座高塔後,頭腦瞬間會變得一片空白,那是一種震懾人心的美,伴隨而來的是一種撲朔迷離的美。在美與迷之間,一切都讓人難以分辨。存在於真實與幻象中間的界線突然地被抺掉。我站在原地,時間之流在身旁慢慢流走,而我卻遺失在其間。





來之前就做好了心理準備,但當畏高的我站在那個名為「天梯」的階梯前,心裡還是發毛起來,我看過很多資料,也知道從來沒有一個信徒在這樓梯墜下,只有遊客不小心才會墜下。我努力去把恐懼軀走。但不消一剎恐懼又再填滿了我的心靈。腦中幻想著各種可怕的景像,不同膚色的人圍過來,說著不同的語言圍觀著墜倒的我。



如閃電劃過的一剎,我將頭腦放空白,縱使全身肌肉緊繃,我決定再不想什麼地踏上了第一級,心情還是難以平復下來。對了!是節奏感,只要抓準節奏感一切都會變得輕鬆的,不是嗎?
我幻想著自己像鋼琴上舞動著拍子的機器一樣,左腳再右腳以相同的頻率作出動作,就是這樣,保持著節奏,和諧地到達了那須彌山的頂部 -- 那個諸神聚集的地方。





隨處可見的僧人,別看他們光著腳,他們爬上來可是輕鬆的很


就是西面的塔,是唯一有個扶手的階梯。






當地人也很落力地幫正在爬上來的遊客打氣,上圖中是一個年邁的韓國婦人快要爬到塔頂時,大家都非常緊張地看著;



下圖則是她成功爬上來後馬上衝向朋友們擊掌道賀的情形,大家都掛上Shiny
smile呢





我登上了塔頂後,逕自走到一個窗台坐下,先把背包放下,從背包裡頭拿了一本關於吳哥窟歷史的書出來,翻到了述說著吳哥窟的部分,細心地讀著有關的歷史。讀累了,我把書本閤上,喝下一口水,再把思緒放空。我把身體慢慢向後靠,找尋著一個最舒適的姿態,然後找尋著遠方的某一個點,把焦點都集中在點上,再從四周慢慢地散開。思緒隨著散開的焦點一樣擴散到城牆外,讓時間在我的身後略過,任由微風把它帶走。



我想這就是一個人旅行最有趣的地方之一吧。




也是同樣地坐著窗台發呆的遊人





我走到西邊的階梯,因為西邊是唯一有扶手的階梯,已經看見一大堆人在排隊等著使用那僅有的扶手,我走上前去看一看,本來想不用扶手的,但畏高的恐懼感突然一口氣湧上心頭,算了,還是回去排隊吧。





被稱為愛情梯的階梯




關於這條繁忙的階梯其實有一個名字,



1973年,



一對法國的夫婦來到這裡,



妻子因台階的陡峭不慎摔下而亡,



丈夫感得非常悲痛,



為了紀念妻子,



他損錢在此造了一條有扶手的樓梯。



後來人們稱這樓梯為
「愛情梯」



我想,



或許這條樓梯連結的不只是塔頂及塔台,



它連接著的



其實是兩棵生死相隔的心。





夕照下的神塔,一般要上去的遊人都會選擇這邊,大概是台階被磨損的沒那麼嚴重。其實每個階面只有15厘米(放不下你整個腳掌),而且幾乎與地面垂直(75-80度),每個階梯高35厘米,塔高為13公尺,約為四層樓的高度。沒有扶手也沒有緩沖的平台。










還是拍下這張經典角度的照片吧。




其實將角度放偏側一點,可看到有四座小塔陪襯著中間的主塔。四個小塔分別代表的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個元素,中間的就是須彌山。眾神聚集於最頂端的宮殿,那個就是稱為
「曼陀羅」的地方,曼陀羅是梵文mandala的音譯,象徵著宇宙的分解與復合。在須彌山周邊有四岳,日與月在山腰間運行。




分別代表的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個元素的四個小塔與中間的須彌山




吳哥窟內供奉的毗濕奴神




在蓮花池畔發呆的我,突然有陣風在我身旁飄過,原來是一位頭頂著盆的婦人。步履卻是輕盈得很。





黃昏離去的時候,



在引道旁遇見逗弄著小狗的小孩。



對她招一招手,



舉起了相機,



不曉得是不是之前有很多遊客的教導,



她馬上擺好姿勢,



逗弄著在沉睡的小狗,



看著小孩對鏡頭的靈敏反應,



及小狗還在睡覺的模樣。



真是一個愜意的下午。


0 意見:

我的選曲

留言版

最近的文章回應

追蹤者

  © Blogger template Romantico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