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麗江.香格里拉】2.1 麗江與玉龍雪山的周邊景色

>> 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




玉龍雪山其實跟麗江的距離相當近,


所以一般到玉龍雪山之前(或之後)都會遊覽一下玉龍雪山與麗江周邊的景點。


我則選了以下幾個地方,前進玉龍雪山的行程從這裡出發。







約好了司機,但由於古城內交通管制很嚴,


只有極少數車輛能進入古城裡面,


於是由司機領我們走到古城外圍的停車處,我非常喜歡在古城走著的感覺。


尤其是清晨時份,街道上還沒有出現喧鬧的遊客蹤影。


如果你要到古城,又喜歡閒適憩靜的話,一定要在晨間好好逛逛古城。


此時,你就可以感受到時光會變得軟綿綿的。





第一站走進的景點是白沙壁畫。


白沙古鎮因地表多白色沙粒而得名,白沙在納西語中稱為"崩使"。(篇末會解釋崩使的意思)。


麗江在明朝時期,由木氏土司管治,那時歌舞昇平,一片浮華景像,


木氏在城內大建宮室,其中大寶積宮現存壁畫也有五百多幅。


徐霞客曾讚嘆說 : "宮室之麗,擬於王者",結果嚇得土氏因深怕顯露其富而不敢在府內接待他。


白沙壁畫對各種宗教文化和藝術流派兼收並蓄,獨樹一幟。


不過由於光線會對壁畫等做成傷害,故一律禁止攝影。


穿過這裡就到達了北沙鄉三元村,





12月份的麗江不能說不寒冷,日光的感覺如戀人的擁抱般格外溫暖,





色彩斑斕的染布隨風起舞,





小狗也在享受著陽光的溫暖,





傳統裡的納西族的女人一生都必須勞動,並負責處理家中大部分的事情。


那位婆婆穿的就是納西族的傳統衣裳,名為披星戴月,


比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更要刻苦數倍呢。





走出村口,就能遠眺玉龍雪山了。


讓我想起電影"千里走單騎"裡的兒子,他死後其父(高倉健)到麗江去問當地人,


他的兒子在古城裡都在做什麼,


村民就回答說,他幾乎一直就坐在這裡呆呆地看著玉龍雪山。


下一站就以玉龍雪山為水源頭的玉水寨。











玉水寨裡的水透明得可以,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水裡面萬頭竄動,


走近一下,竟然是名貴的紅鱒魚呢。


玉水寨的水源為玉龍雪山,魚兒在這個充滿靈性的地方悠然地遊來遊去,


洋溢著一種幸褔的氣氛。








雲朵都跑去偷閒了,天空變成一整片藍,


讓泉水顯得格外地清徹,隨便找個位置坐一下,


再慢慢欣賞周圍的景緻,你會覺得眼前這片風景美得超過真實。


遠處背著籃子輕步走過的兩位喇嘛,為這片美得不真實的風景增潻了真實色彩。


經過非常短的車站,下一站到達玉湖,


聽說如果湖面平靜及天氣晴朗的話,就能從湖面看到玉龍雪山的倒影,所以也稱此地為玉湖倒影。





雖然天氣非常晴朗,但可惜風有點大,湖面不斷地泛起不規則的波紋,不能形成鏡面而映出雪山。





除了玉湖倒影外,其實玉湖還有一個關於"公主樹"的故事,


相傳木氏土司把公主嫁給永寧的"巴人"王子,由於公主常常在王子耳邊說永寧不如麗江優美,


最後竟與王子一起合謀,準備在納西人祭天期間攻打麗江,


木氏土司由於看到年關將至,便派人去永寧送禮給女兒女婿。


派去的人在永寧後探聽到"巴人"王子想攻打麗江的軍情,


在準備回去通知木氏土司時被扣押住,


不過他已經悄悄把信藏到帶去的狗的鈴鐺中。


狗兒回到木府後,土司注意到鈴鐺沒有聲音並從中發現了秘密信函。


於是,土司命百姓提前祭天,並動員所有工匠打造大量鐵釘,


再命人將鐵釘及大量底部被打破的鐵鍋藏於巴人必經之路的"白沙鎮"上,


當巴人來襲時,馬蹄都被夾在鐵鍋裡,而人也踩上鐵釘,


土司埋伏的重兵在白沙鎮上把巴人殺個片甲不留,


"巴人"王子也死於此地,從此白沙在納西語中被稱為 "崩使",


其實就是 "巴人死亡之地"的意思。


而土司把背叛自己的女兒關在玉湖湖心島的亭子裡去,


每天只給她多鹽的食物,就是不給她水。讓她看著家鄉的水但卻滴水未得而渴死。


由於公主留著一頭長髮,到了晚上她便用長髮放到湖中沾水來喝,


土司發現女兒已經幾日沒水卻依然紅顏不改,便命人暗中竊看,


發現其秘密後,便叫人把公主的頭髮剃光,


公主最後渴死於亭上。


在她死後,玉湖湖心島上長出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,


這樹的樹枝下垂到湖心,使人想起公主生前以長髮沾水喝的情景。


相傳在晚上,在玉湖附近還可以聽到公主幽幽的哭聲。


在納西古樂中著名的樂章 "公主哭" 便是以此故事為背景而寫成的。





從高處眺望玉湖,不知是不是受到故事的影響,


總是覺得在美麗中藏著幾分悽蒼。


周邊的景點遊完後,下一站就是售賣罐裝氧氣的商店。


因為終於要上玉龍雪山了。


0 意見:

我的選曲

留言版

最近的文章回應

追蹤者

  © Blogger template Romantico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Back to TOP